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

洛楓:赤煉心志:楊雲濤的舞蹈情感與理智

原刊北京:《舞蹈》雜誌369期,2012年5月

然後有了光,我便看見了影——光與影猶如舞者與舞蹈的依存關係,彼此照認了對方,卻恆常處於追逐的過程;跟來自雲南白族、現任「香港舞蹈團」助理藝術總監的楊雲濤訪談,同樣也掩映於光和影的二元方次中,從舞者的訓練談到編創的意念、從藝術的感應落入理性的思慮、從生活的自由論及工作的限制,此外,還有古典與現代、天才與庸人、純真與魯鈍等等,無不縈繞一種迴旋、走遠又折返的路徑,表面看似矛盾對立實則彼此互扣也相生相剋。其實,這些「二元思維」不單是楊雲濤作為編舞的藝術實踐,也是他作為個人存在追求的思辨境界——一切從他迂迴的舞蹈生涯說起,然後回歸他編創作品的舞台景色,最後再轉入那混雜的文化身份;他的話語彷如流動的百川,二元或種種多元的分叉最終還是殊途同歸……

舞蹈創作的藝術理念

楊雲濤是白族人,十歲那年被送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舞,畢業後加入廣東實驗現代舞團,從此展開半輩子的舞蹈生涯;2002年加入香港舞蹈團擔任首席舞蹈員,憑舞劇《水滸傳》及《大地之歌》獲「香港舞蹈聯盟舞蹈年獎」;2005年加入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,憑《霸王》的演出再獲「舞蹈年獎」,2007年開始出任香港舞蹈團助理藝術總監,並繼續開展他的編舞旅程,作品包括《木蘭》、《天上人間》和《三國風流》等。從「舞者」到「編舞」的身份,楊雲濤到底如何看待「舞蹈」的意義?當中懷想的理念又是甚麼?開宗明義,他釐定清楚「創作」不同於「表演」,要成為技藝精湛的「舞者」必需精通某一種舞蹈,但作為「編舞人」卻必需通曉不同的舞種,懂得照應燈光、音樂、佈景和道具的需要,甚至涉獵其他藝術範疇及人文學科;對他來說,「舞蹈」既是工作、賴以為生的職業,同時也是體現自我存在的一種方式和精神追求,當然,如果可以由他選擇,他會以「舞者」作為終生界定,因為「舞蹈」是肢體藝術的直接表現,是活生生的存在感覺,讓自我得到肯定和發現。是的,外表文雅的楊雲濤雖然說話帶著激情,但內裏的思維卻十分理智,他強烈分辨舞者的「感性」與「理性」必需共存,前者是舞台上演出時忘我的快感與自我娛樂的沉醉,後者是記住舞步、完成動作,以及領悟編舞心思的考量,而作為「編舞」的身份,除了感情的灌注以外,最重要還在於「思想」的表達,他甚至認為「創作的思想性」是一切優秀藝術如文學、音樂、繪畫等必備的元素,同樣,「編舞家」不能單談肢體動作而漠視內涵,而內涵和思想則來自個人的閱歷、知識和專業訓練,生活體驗越深廣、學問越淵博,便越能顯出作品的深度和厚度,否則只會變得蒼白、貧弱、單薄而無力!除此之外,楊雲濤也講求「赤子之心」,那是人性一種「純粹」的氣質,不為外在功利的條件或限制而從事創作,也不畏縮於權力的威迫或誘惑而作假,追求的是自我真性情的鑄煉,帶出個性和風格;由是「思想性」與「赤子之心」結合一起便足以涵蓋人性與人生的各種內容。在這裏,楊雲濤再舉王國維《人間詞話》論述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風作為例子,指出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包容生命普世的意義,讓閱讀者或觀眾能從自身的角度出發,找到互相對應、共鳴的特質,而且人人殊異又百川歸海,因為深度的舞蹈作品應該擁有無窮無盡詮譯的可能,才可建構遼闊的想像空間與藝術含義。

翻改文本:走入古典與民間

跳過古典舞、民族舞和現代舞,楊雲濤後期為香港舞蹈團編創了幾個古典舞碼如《天上人間》和《三國風流》,編演的動作不限於古典與民族舞步的風格,舞台設景也跨越了舞蹈與劇場的界限,如說書人的安排與自我投映、人物角色對白的聲演等,他到底是如何處理自己作品的動作美學與舞台景觀?個人的舞蹈基礎又怎樣影響編創的方向呢?楊雲濤解釋說一切靈感來自「傳統再現」,像民間傳說、詩詞和小說,他喜歡從文學入手,在固定的框架內掌握原有的意涵再加以創造和融入自己的感官,例如《天上人間》表達對愛情的看法,從白蛇傳、織女和梁祝的故事找出跟「現代」生活感應的處境;又例如《三國風流》強調的是兄弟情與人性鬥爭,個人在時代、政局、生存夾縫間備受的考驗和誘惑;借用這些「古人故事」,楊尋求在中國舞特定的範疇裏開拓現代或當代的意識,他說很喜歡電影導演徐克,因為他是「翻改文本」的絕頂高手,無論是倩女幽魂、青蛇還是黃飛鴻的故事,經他鏡頭與劇本的再現再造,常常翻出了無限新意,卻又那麼貼近現實的需要!著實高興原來楊雲濤也熱愛徐克電影,我們便由舞蹈的話題轉入了寧采臣、聶小倩、梁山伯、祝英台的現代身段,但我最關注的還是他的編舞意向,便直接問道假如可以選擇的話,他喜歡創作古典的題材還是現代生活的表達?楊不假思索的便說「傳統」能夠給他依存的東西,古典素材往往能夠提供一個讓他安放自己的框架,從而盛載思想和情感;至於「現代生活」的發掘,必需留待「小劇場」的形式才可以做得成功和發揮,因為那是比較生活化的空間,帶點自娛的特質,容許自我的體現與試驗。他也期待將來能有這樣的機會,讓他自編自跳,以小劇場的形態表達內在私我深層的思慮!

孤獨之必要.心志之鑄煉

從跳舞到編舞、從古典舞劇到小劇場的生活感,我們又回歸原始根源的問題:來自「白族」少數族裔的身份,在中國內地成長和接受舞蹈訓練,然後又來到香港生活和工作,楊雲濤如何看待自己的存在位置?在香港編舞又遇到了哪些優勢和限制呢?他又如何評估年輕新一代的舞者?非常二元方次的楊雲濤感受了香港的一體兩面,既是優點也是缺點香港是一個「自生自滅」的地方,無論做得成功還是失敗都沒有多少人會加以理會,壞處是沒有政府支援、缺乏群眾支持的基礎、難於得到喝彩和共鳴,但這也形成另類的優勢,就是干預少、自由度很大、喜歡怎樣表述都可以,無需服從特定的指令或政治因素,能夠隨心所欲發揮個人專長;或許,這是一種孤軍作戰的狀態,但楊雲濤享受這種種孤獨的處境,甚至認為藝術創作本來就是一項必需獨自也獨立完成的事情,不應囿於週邊太多的責任和要求,而「孤獨」不單能夠讓個體的思想獨立,摒棄雜念,而且能夠培養寬廣的心靈空間;因此,他相信「孤獨」之必要猶如舞者與身體彼此依存那般的重要,一直追求在群體中保持個人的距離,俾能冷靜面對世界的種種變化,以及世代之間差異的衝擊。對於年輕一代的舞者和編舞,楊雲濤寄語他們既要精準把握個人的真實情感,也要持續增值自我的藝術修養,他說「年輕」最大的本錢就是「率真」,但這個「真」有時候也會「不真」,尤其是太過沉醉於狹小的天地然後自我感覺良好的話,「真情」也會變得矯飾而褪色,因此,所謂「個人」情懷絕對不能停留在「自娛自樂」的層面上,而是必需在激情、熱情以外加強藝術的人文素質,歷險社會經驗,鍛煉自我的思維能力;在這裏,楊雲濤又回到訪問最初提出的「赤子之心」與「思想性」的核心問題,指出「純」和「蠢」祗是一線之差(二字在普通話發音一致),藝術講求「心志」,那是「童真」與「智慧」合成鑄煉的結果,缺一不可!


洛楓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